《枫桥夜泊》
这套壶,我每年只做一次
文 | 氿岕
唐代著名诗人张继所作千古名篇《枫桥夜泊》可谓家喻户晓,全诗共四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
《枫桥夜泊》形成了一个被后世喻为典范的艺术境界,并在众多的艺术形式中得到更进一步的诠释。
我在创作这套“枫桥夜泊”时,努力将诗歌中所传达出的意境表现在壶的型体上,配合黄龙山四号井底槽清本身所具有的典雅古朴、清新宁静特质,使人看了有种耳目一新、心驰神往的感受。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枫桥夜泊》。
这把壶的主体灵感便来源于”夜泊“,也就是”舟“这个造型,壶嘴上扬”破浪“,壶把镜像倒置,力求平稳、协调、庄重之感。
那为什么选择六方?
我想,在外漂泊,泛舟触景,是旅愁?是国恨?心中定是百感交集。下一个落脚点会在亭(停)哪里呢?谁都不知道。这把壶所用的六方寓意“六角亭”,六根流苏垂在壶身,仿佛就像故地的六角亭,望着江面,等待他归来。
再谈谈制作难度。
这把壶的草图是14年初开始画的,我反复推敲,几易其稿,直到15年底,才做成一套,但烧制时发生局部开裂,无奈搁置。
之后又反复思考,不断拿出来对比修改,终于在16年底,做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套“枫桥夜泊”,共一壶四杯。
不难看出,这个套组点、线、面的运用较为大胆,以点为中心,面面相应、线线相连,且面多而线繁,做好精致大气并举,稍有差错便一败涂地。
所以相比传统方器,制作这套壶更加磨人,稍有分心,就很容易发生点的偏移、线的歪曲和面的扭转。
老友开玩笑说:“全手工做这么一把壶,六根得清净。做成了,你也是俗家弟子了”。玩笑归玩笑,做之前还真得有推倒重来的心理准备,实际也是如此,已经忘了有多少次,叹口气,滋口茶,推倒重来。
总之最后壶成了,看到自己的作品有人欣赏、有人欢喜,一切艰辛、一切苦楚都烟飞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