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带当风》

 

 

 

令人魂牵梦绕的一把壶

壶 | 小伟

文 | 小伟

 

 

从甘肃省敦煌市驱车往东南25公里,在河西走廊西端,有一处以精美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的石窟 —— 敦煌莫高窟。

 

2003年夏天,我受邀到敦煌参加一个文化交流会,会议最后一天的安排就是参观莫高窟。面对数量庞大、技艺精湛的壁画佛影,我频频驻足、连连感叹,其中最引人注目、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要数“飞天”。

 

 

返程中,伴着火车的轨道声,脑海里“飞天 ”的曼妙舞姿令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睡,能不能做把壶呢?

 

兴致来了,就索性拿起笔开始画草图,但画来画去总感觉差了些什么,想要表现的东西明明已经很近了,却又抓不住,只能任凭它从指间溜走。

 

回来后时常想起那张未完成的草稿,但当时的灵感却荡然无存,时间一长,这事便这么搁置了下来。

 

 

2014年春,去乌鲁木齐旅游。回程前一天晚上,我想,要不再去趟莫高窟?说走就走,第二天一大早,果断退了飞机票,拉着女儿又特意转道敦煌。

 

在当地好友的积极协调下,避开了人流高峰,静下心来看了5天壁画,这才感觉真正捕捉到了从西魏到盛唐不同时期的“飞天”之美。回来之后,我就着手创作这把壶。

 

 

做壶先搭壶架子,这次我决定要跳出形的模仿,更加追求意的耦合,但基于对历史背景和壁画本身的认识理解,有个难题首先就摆在我面前:

 

一把壶既要表现出传统文化的厚重,又要充分展示“飞天”轻盈曼妙的身姿,那壶架子到底该怎么搭?

 

 

考虑到,莫高窟壁画的背后反映了秦汉至唐朝时期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碰撞互通,“飞天”更是丝绸之路时期,儒家经典与佛学文化彼此交融的特征表现。

 

经过思考,我认为只有“四方”的古朴、淳厚才能够托得起这把壶所要表达的东西,所以无论是身筒、的子、壶嘴还是壶把,我都选择“四方”造型。

 

 

在具体处理上,我把身筒整体做成梯形体,由五个面相接而成,相接之处用钝角、圆角处理,接着顺势而上,四方嵌盖,的子四方中空,容量控制为小品。

 

 

壶嘴、壶把造型与唐代舞佣“S型、三道弯”的舞姿相似:壶嘴为四方三弯嘴,壶把为四方条形倒置,两者相互呼应。

 

 

看似简单一变,却又把“飞天”衣裙飘带随风舒展、横空漂游的飞舞形象体现了出来,也就达到了“暗淡中有色彩、严肃中有活泼、静止中有运动、无声中有音乐”的飞天之美。

 

为何取名“吴带当风”?

 

 

有"画圣"之称的唐代画家吴道子,尤其善画佛像,他突出了人体曲线和自然的结合,创造出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有"吴带当风"之称。

 

事实上,我在创作这把壶的过程中,为表现出“飞天”的飘逸身姿,首先就借鉴了这种绘画技法,为致敬前人,故取名为“吴带当风”。

 

 

末了,回首这把壶的创作过程,自己也再反思:为什么11年前做不出,隔了11年就做出来了?

 

 

我想一方面是后来有充足的时间去准备、去酝酿、去消化,另一方面就是积淀,模仿一把壶很简单,为一把壶赋予一定的意义也不是难事,但由意而出,顺势而为,做出一把壶,而且这把壶很成功!那就不一样了。

 

 

这不仅仅需要壶艺的精进,更需要在长期的、反复的自我批判与自我否定中慢慢成长,等到有一天,突然抬头一看,咦!这不就是我想要的那把壶吗?(此文2018年4月作于氿岕)

更多细节
购买此壶
更多作品